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与乐队协奏曲,是莫扎特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唯一的一首单簧管协奏曲,它一直以来都是单簧管演奏家和专业学生音乐会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部作品完成于莫扎特去世前两个月的1791年十月,是为他的桌球玩伴当时举世闻名的单簧管演奏大师安东施塔德勒所谱写的。听这首作品大家能体验到忧伤抑郁之感,时而凄婉忧伤,时而又变得旷达,给人以爽朗俊伟的感觉。虽然主奏声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单簧管的方法,但担当音乐实质的并不止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的彼此呼应,乐队也对这个作品的构造负有同等的责任,甚至主奏也担当起伴奏的任务。
如歌的快板
第一乐章的风格主如果如歌的,精神饱满的,莫扎特在这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没一个华彩乐段,但我觉得,该乐章有不少经过句可以处置的较为自由,使它变得像华彩乐句,对某些步伐也可以适合地做出灵活处置,使其没僵硬生涩之感。乐句总是是富于表情地开始,渐渐的达到光辉灿烂的结尾,力度变化总是用来强调对比性,尤其是在演奏经过句时,应将连续的经过句呈台阶式前进。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在不少乐句上用了不同音区对比的办法,使人联想到不一样的声乐角色。对于低音区一般用强的力度,而高音区则相反,如此一来,可以大大丰富乐曲的色彩,使之更具感染力。
安静的柔板
第二乐章勾勒出一幅莫扎特晚年的心理。面对困难痛苦挣扎,却屡战屡败。当结尾孤独的主题第三奏响时却已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最后渐弱到消失,像孤魂在飘,失望直至绝望....。.单簧管用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在平稳弦乐支持下奏出优美而安静的主旋律,带有明显室内乐的风格。很多乐评家都说这是只有在登上天堂时才能感觉到的美妙音乐。正应了那句话音乐深奥严谨而又真诚的性格特点,最能引导演奏者对乐曲产生想法与演奏激情。
轻松的回旋曲
第三乐章一改前面慢板沉重的曲调,看上去轻松而有趣,它以音域或步伐对比导致几分幽默的氛围,在表达欢乐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于1985年拍摄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富有内涵的艺术电影,它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好影片、最好原作音乐等7个奖项,其中就大篇幅的运用了莫扎特的这首《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充分运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表达出在充分欢乐与光彩中也有短暂的悲哀。
这部作品创作到今天已逾200年,却一直在莫扎特的海量作品中独占鳌头。经过不一样的演奏大师和指挥家们的各自理解演绎出不一样的版本,它正是以它那出色的合适演奏的方法和独特的抒情旋律,吸引着海量的艺术家和喜欢艺术的大家。